新年伊始,野风房产位于富阳银湖的全新低密度大盘——野风·山破土动工。
这对于新一年的杭州楼市来说,颇具几分特殊的意义。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,交通利好不断的银湖板块面临着价值体系的全面重估,野风·山的问世成为了银湖板块新一次价值梳理的契机。与此同时,杭州的低密度住宅领域在新的一年正遭遇着供应板块断档的问题,野风·山项目携手银湖板块的及时出现,不仅迅速吸引了楼市的注意力,也将自然引领今年的高端住宅产品市场。
谁将接力低密度住宅板块
因为密度比较低,占用土地资源较多,所以政策对排屋、别墅类产品的限制早就不是新闻。早在2003年,国土资源部就首次提出要“停止别墅类用地的土地供应”,此后更是数次老调重弹。
粗略统计,从2009年至今,杭州主城区出让的100多宗宅地中,容积率在2.0以下的宅地只有10块土地的,而1.0以下的更是屈指可数,滨江房产去年年末拿下的杨家牌楼地块算是一个,但却以“地王”的价格作为代价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不仅造成低密度住宅价格的日益高企,而且使得杭州的排屋别墅等低密度住宅长期停留在几个传统区域,即西溪里、溪上玫瑰园、西溪风情等项目所在的大西溪板块(闲林五常老余杭)、梧桐燕庐所在的之江转塘板块和中都青山湖畔、锦绣钱塘等项目所在的临安青山湖板块。当然,龙湖去年进入塘栖板块,算是可以看作是杭州低密度住宅板块的一次全新尝试。
野风·山所在的银湖板块其实也是传统的排屋别墅区域,紫云山庄是杭州最早的别墅之一,绿城·七里香溪和金都·富春山居更是杭州早期别墅排屋的经典。之后,虽然也有一些项目陆陆续续推出,让这个区域始终保持着一定的供应量。
如今,容积率只有1.0的野风·山这个全新大盘的问世,让银湖板块的低密度住宅供应陡然上升,银湖板块第二次接过了低密度住宅板块的旗帜,重新成为这个领域里的重要力量。
而且,这个区域的稀缺自然景观也赋予了强大的板块竞争力。银湖的山水,一脉相承西湖山水,被认为是一个天然开发别墅、排屋的好地方。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、黄公望森林公园、杭州野生动物园、国际高尔夫球场等近在咫尺。富春山水与西湖景区无界交融,出西湖、过之江、入银湖,一路青山掩映、优雅直达,城市与山水的双重价值兼得。
银湖与之江完成价值对接
早期的七里香溪、富春山居,以及后来的三江·鸣翠蓝湾、九龙一号等众多项目,已经银湖板块作为杭州高尚别墅、排屋聚集地的形象树立得比较清晰,银湖本身已经成为杭州近郊最具特色的板块之一。这个区域内的配套也因为这些楼盘的交付使用而逐渐成熟,目前银行、超市等重要生活配套都已经具备。
当然,最给力的还是近段时间以来的外力作用,尤其是交通上的多重利好让银湖经历着质的跃升。
比如320国道的拓宽及景观改造、收费站的取消,让银湖与杭州中心实现了快速通达。根据最新一轮杭州轨道交通规划,杭州到富阳将有轻轨6号线,不仅会缩短时间距离,更将推进银湖融入“大杭州”的步伐,让银湖至杭城半小时生活圈快速形成。还有,规划中的午潮山隧道、杭州“第二绕城高速”、经停富阳的杭黄高铁等一系列交通设施也已经被提上日程。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之江大桥已经于去年3月开始主体施工,分别与320国道、之浦路相接,跨过钱塘江后与彩虹大道相接,预计将于今年建成通车。项目建成后,从富阳经过之江大桥进入滨江区,并通过滨江区当地路网从钱江四桥、三桥、二桥进出杭州主城区。之江大桥建成后,银湖融入“大之江”板块的格局就基本成型,银湖与之江也将完成价值对接。
野风·山志在打造品质人居大盘
从早先涉足房地产开发领域的代表作品施家花园、联锦大厦等项目,到近70万平方米市中心大盘野风·现代城的成功开发,再到以精致、适用为特色的野风·现代领地及杭州首个海洋风情社区野风·海天城的呈现,以城市公寓、写字楼产品开发见长的野风房产,为杭州很多购房者营造了品质生活。
去年是野风房产成立的第20年,野风拿下银湖地块,首度进军高端低密度产品市场,启动高端品质大盘的营造之路,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原有的产品线,也助力野风品牌的再次飞跃。
野风·山坐落于银湖原生山地之上,总占地面积近900亩,其中建设用地700亩(总建筑面积近70万方),东西紧依百亩山林,北邻九龙大道、南临受降溪,地势南低北高、藏风聚气,是一处与山水为邻的栖居之地。项目规划设计有山地别墅、坡地排屋、山景公寓等多种产品形态,并坚持建筑对自然的退让,形成“山、城、人”三向维度的融合。
野风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强在被问及为何进军银湖板块时说,每个人都希望远离嘈杂的环境,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。别墅物业的第一要素就是环境资源,银湖板块自然资源丰富,历史底蕴、文化积淀深厚,且距离西湖、西溪、富春江都在20公里以内,这片山水家园是打造高端住宅的首选地块。
俞强表示,公司对于野风·山项目极为重视,在规划上十分用心,历时两年,同美国、香港众多设计公司洽谈、取经,希望把野风·山打造成银湖板块的低密度人居典范。他透露,野风·山首批可能推出排屋类型产品,预计2011年下半年面市。
摘自:2011年1月11日 《杭州日报》
|